繼前陣子讀的"優秀不是靠運氣",這本彭菊仙的"管教的勇氣"也是提倡要好好管教孩子的教養書.這世代的父母實在太需要這類書籍了!很開心作者以個人經驗非常肯定的告訴家長,孩子不會因為管教而不愛你.同樣節錄部份內容供自己日後教養數星星使用.
 
別擔心,孩子生氣,不是因為不愛你
你會因為害怕失去孩子的愛,而放棄好好管教的機會嗎?孩子的錯誤若沒被即時矯正,他們還是會繼續犯錯,而且很可能愈犯愈嚴重。那「未被矯治的錯誤」終有一天會無預警的爆炸,威力驚人,絕對兩敗俱傷,無可收拾。 在教養的過程中,和孩子之間絕對不可能沒有衝突!只要把注意力放在合情合理的規定之上,千萬別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憤怒抗爭之上,這樣就不會讓孩子的抗爭得逞。而只要孩子從未得逞,他們就會更尊重約定,更清楚界線,教養才會越來越順手,越來越輕鬆。
 
原本的發展應該是:孩子犯了錯,必須接受父母管教,然後,孩子理解到自己犯了什麼錯,於是反省自己,修正了行為,導正了錯誤。 而今卻轉變成:親子發生了爭執,媽媽不願看到因出面管教而造成親子不愉快,不僅束手無策,更因此停止了任何的管教行動。當孩子恢復平靜、再度靠近自己時,媽媽便會以為一時的忍耐扭轉了仇恨的親子關係,兩人和好如初,功德圓滿。但這造成了令人遺憾的結果──孩子不曾知道自己犯了錯、犯了什麼錯;媽媽也不在乎孩子有沒有犯錯,更不在乎孩子有沒有從錯誤中修正自己、成長進步。如果父母始終把「永保親子的和諧關係」看得比「好好管教孩子」更為重要,那麼,未來,將會有更多的機會讓孩子飆出狠話。而有一天,當狠話都不奏效時,孩子還可能做出更為可怕的行為!
 
教養黃金期,只有十年
能夠影響、導正孩子的黃金時間只有十年,所以,每天都不斷地自我提醒:只要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是正確的,只要親子雙方在事前都已約法三章,只要執行的方案合情又合理,那麼,就不必開放空間讓孩子討價還價。孩子不會永遠把我們當作世界的天、宇宙的中心,他們不會永遠服膺我們的教導。孩子進入青少年後,內在的「自我」會慢慢發展出來,屆時,就不會再以父母為唯一的價值判斷依據。甚至,為了凸顯自己的獨特價值,孩子反而會刻意唱反調屆時,我們的價值再怎麼正確、意見再怎麼高明,都會覺得管教如同放空氣彈,擊不中孩子的心。能「有效管教」孩子的黃金期,確實只有十年,至多十二年。
 
當我們確知每一個孩子都會犯錯,並認清「犯錯」是一個扭轉孩子的機會時,我們會感謝,孩子是用「犯錯」來提醒我們父母的責任;每一次孩子犯錯,也是「父母幫助兒女變得更好」的契機!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就是要藉由「犯錯」來獲得修正與改變,然後邁向成熟與正道。但是孩子多半不會知道自己犯錯,也不知道該如何修正,因此就有了「父母」這個設計。所以父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陪伴在孩子身旁,看看他們做了什麼事?用心去感受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是否偏離正道?孩子犯錯,就是一盞警示燈,提醒父母:該出面來幫助他們了!
 
當孩子極幼時,懵懂無知,小小的身軀會敬畏父母巨大的形象,更怕失去父母的關愛與保護。因著此時孩子對我們的依戀與順從,父母的管教相對容易,並且能發揮最大效果。因此,父母必定要好好掌握這段「教養黃金期」,勇敢握住管教的權柄,樹立「上者」的權威,盡到教導責任,並為「下者」展現榜樣。
 
對於孩子因為管教而產生的憤恨,平靜而嚴正的說:「媽媽我不怕得罪你們,只怕沒把你們教好! 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堅守立場,護持界線,讓遊戲規則變成了慣例,孩子的日常生活才能上軌道。 孩子的注意力有限,年幼的孩子只能注意到當下,只能思考他看得見的情景,因此,管教對孩子而言具有「時效性」。孩子犯錯,一定要立即的管教、在當下就管教,尤其對愈小的孩子,愈要如此做 
 
關於禮節和寫作業
對人的態度不恭敬,請孩子將心比心,想想對方的感受,然後倒帶,重新表達一次!仍然做不好,對不起,那請耐煩仔細地看老媽完整的示範;還是達不到標準,對不起,那只好練習三次!作業敷衍了事,對不起,請想一下這樣對學習有沒有幫助?還是浪費了自己寶貴的時間?對不起,我們有協定過「回家作業的標準」,媽媽得退件,得擦掉,而你也清楚,寫不好就是得重寫!心不甘情不願?對不起,我也將拒絕為你們不負責任的作業背書!因為我也希望孩子們理解:「簽名」是需要負責的,是一件嚴肅的事情!
 
快速變臉
臉孔該沉下來就沉下來,語調該嚴肅就嚴肅到底,用意是提醒孩子踩到了界線,在這些時刻若還要裝慈母,那麼單純無知的孩子恐怕永遠學不會分辨是非對錯!如果孩子被處罰完畢,知錯能改,立馬從晚娘變回慈母,投以熱情溫暖的一抱。教好孩子原本就是我們最重要的責任,而在這個盡責的過程中,我可以學習更有效的話術與溝通技巧,讓孩子的反彈降到最低,但一定得認清一個事實:所有孩子對於父母堅守原則的這一面,當下只會有滿腹的怨恨,絕不可能出現百分之百的認同,甚至還懂得感激父母。
 
五歲後開始有自尊心
不過,對於愈大的孩子,在當下管教時,還要注意到一個更重要的管教原則—顧及孩子的自尊心,否則,當下管教不僅收不到效果,反而會讓孩子懷恨在心,撕裂了親子關係。當孩子從五歲開始,便逐漸發展出自尊心,或許不少大人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但此時孩子的自尊受到傷害,已經懂得暗暗的把情緒掩藏起來,但是堆積太多這樣委屈受傷的情緒,最終便會形成低落的自我感受,進而演變成低自尊、低自信的人格特質 請務必做到:
●先使用表情或肢體動作取代「口頭責罵」來提醒孩子。例如:使眼色、拍肩膀、暗地裡捏一下手臂……
●若無效,或是孩子的錯誤很嚴重,則迅速而堅定的把孩子帶到隔離的場所或是角落,進行立即的管教。
 
是表達自我,還是惡劣頂嘴?
尊重孩子的限度在哪?父母一定得分清楚孩子是「正當而健康的表達自我意見」,還是「為反對而反對,蓄意頂撞父母」。如果用字粗暴、態度惡劣、道理不明,這就是頂撞父母,這時候若還談尊重孩子、讓孩子暢所欲言的表達,就是豢養驕寵怪獸 面對孩子的無理頂撞,歸納出以下方法:
 
●惡劣頂嘴必定處罰
幾乎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可能發生爆粗口頂撞父母的情形,因此家長應該要有預防措施,也就是讓孩子清楚知道,他若有不當的頂嘴、態度惡劣,必定得接受處罰。
 
●處罰必須與孩子頂撞的內容有相關性
例如,孩子是因為使用手機的問題而頂撞父母,那 “就沒收他的手機;如果是因為房間太亂不整理而頂撞父母,那麼就要孩子負擔更多的家務事。
 
●當下要讓孩子非常清楚爸媽受到傷害
以「我」作為談話的開頭,儘量平靜的表達感受,例如:「我聽到你說『關你屁事』這幾個字時,我感覺很受傷,很受侮辱!我覺得非常傷心,不能忍受。」其他則不必多說,也不需要急著談道理。
 
對孩子無法停止的憤怒與抗議置之不理
如果孩子憤怒到無法控制自己的惡言惡語,那麼一定要實行「暫停隔離法」,把孩子直接帶到隔離的空間,然後跟孩子說:「等你平靜下來,媽媽我才有辦法聽你說話。」如果繼續和孩子惡言相向,親子雙方一定雙輸!
 
●執行處罰時絕不心軟
孩子在頂撞時腦門充血,什麼狠話都敢撂下,但是這樣的衝動隨著長大應該要有能力抑制。當爸媽的處罰令一下,有些孩子馬上會後悔莫及,巴著父母、苦苦哀求,此時,父母絕不可心軟,孩子該受到處罰就一定要接受處罰,一定要讓孩子記取教訓。
 
就沒收他的手機;如果是因為房間太亂不整理而頂撞父母,那麼就要孩子負擔更多的家務事。
●當下要讓孩子非常清楚爸媽受到傷害
以「我」作為談話的開頭,儘量平靜的表達感受,例如:「我聽到你說『關你屁事』這幾個字時,我感覺很受傷,很受侮辱!我覺得非常傷心,不能忍受。」
其他則不必多說,也不需要急著談道理。
●對孩子無法停止的憤怒與抗議置之不理
如果孩子憤怒到無法控制自己的惡言惡語,那麼一定要實行「暫停隔離法」,把孩子直接帶到隔離的空間,然後跟孩子說:「等你平靜下來,媽媽我才有辦法聽你說話。」如果繼續和孩子惡言相向,親子雙方一定雙輸!
●執行處罰時絕不心軟
孩子在頂撞時腦門充血,什麼狠話都敢撂下,但是這樣的衝動隨著長大應該要有能力抑制。當爸媽的處罰令一下,有些孩子馬上會後悔莫及,巴著父母、苦苦哀求,此時,父母絕不可心軟,孩子該受到處罰就一定要接受處罰,一定要讓孩子記取教訓。
 
請切記,在孩子頂撞的一開始,父母只要表達自己不舒服的感受,千萬別在節骨眼上拚命講道理、想要說服孩子,這樣,孩子不只會把耳朵大力關上,還會激起連珠炮的回嘴效應,最後養出一個「惡質名嘴」!
 
落狠話是無效的
「你再大哭大鬧,我就叫警察把你抓走!」
「你再給我用打電動,我把你的手剁掉!」
「你再頂嘴,我把你趕出家門!」
以上這些管教的話,就像誇大不實的廣告,孩子聽多了,看多了,便完全麻木,因為他們心知肚明,這些全是假的。
 
關於避免說謊
孩子說謊多半是為避免父母的擔心或處罰,或為博取注意與讚美。給孩子一個安心的氣氛與環境,讓他們能卸下心防;也可以向他們保證屆時將減免處罰,甚至還會得到「誠實獎」的小禮物。 無法確信說實話有何保障的孩子還是會觀望,此時可以向孩子保證,如果誠實,爸媽將減免處罰,甚至會得到爸媽特別準備的小禮物「誠實獎」!但如果不承認錯誤而最後被父母識破,不僅原來的錯誤要受到責罰,說謊本身還會受到額外的處分。
 
關於訓練孩子自己起床
放手的第一課:訓練孩子自己起床
要讓孩子養成自己起床的習慣,除了讓孩子「睡飽」這個最重要的前提外,就只有一個法寶—狠下心!絕對不要插手去叫孩子起床!藉由因遲到而被學校處罰,孩子才會提高警戒心,他們才可能認真思考癥結所在,也才會逼迫自己做好自我管理、對自我負責。 中年級開始,就是訓練孩子自己起床的最佳起始點
 
首先,給孩子一個連續鬧鈴的鬧鐘,帶著他去計算醒來到起床的時間、刷牙洗臉更衣的時間、吃早餐的時間,讓他非常清楚從醒來到出門,大約要花費多少時間,然後教導他如何設定鬧鐘。
前兩個星期,孩子多半聽到鬧鐘鈴響,仍舊無法自己起床,我們可以循序漸進的幫助孩子。
●第一至二個星期:教導孩子設定鬧鐘。鬧鐘響時,可以提醒孩子,一聽到這個聲音,請警覺要自己起床。
●第三至四星期:每天叮嚀孩子在睡前設定鬧鐘,允許孩子每週有一到兩次依賴媽媽喊醒,其他則放手不管。
●第二個月:每天叮嚀孩子睡前設定鬧鐘,但是放手讓孩子自己起床,並提醒自己要堅持到底。
●第三個月:不再叮嚀孩子睡前設定鬧鐘,放手讓孩子養成自己設定鬧鐘自己起床的習慣。
 
不要用手機當鬧鐘
有了手機之後,一般家庭大概都會捨棄鬧鐘,而讓孩子用自己的手機設定起床時間。沒想到,這卻成為親子衝突的最大來源之一。當孩子把手機帶進臥室時,除了設定鬧鈴之外,難免在睡前滑一下手機,上網、玩遊戲,瀏覽社群或是Line,天高皇帝遠,誰也管不了。當東窗事發時,父母發現孩子玩到半夜都不睡覺,又是生氣,又是擔憂,更是心疼,因此親子雙方必上演大爆走。
 
 
絕對不是給他們最好的物質、最名貴的衣物、餐餐合他們脾胃的食物、時時順其意的決定,因為這個世界絕對不會永遠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與喜好。 送給孩子看待萬物最好的態度—惜福、惜物、知足、感恩。 把握住每一次機會把「禮貌」灌注到孩子的內心深處,是父母必須善盡的責任。 父母對孩子不間斷的示範與影響,就像是掃描機,一次又一次都在加深孩子行為的線條,讓好的行為模式逐漸具體成形,一點一滴的教導和要求都值回票價! 父母所有的示範、提醒、教導都不會做白工。
 
關於做家事
根據研究,從小「做家事」的孩子,將來的工作機會,是「不做家事」孩子的四倍;「不做家事」孩子的失業率,是從小「做家事」孩子的十五倍。這是因為做家事能訓練孩子耐操、耐煩,讓孩子手眼協調、靈活、能幹,願意吃苦,所以進入社會之後,能耐著性子學習,挫折忍受度也較高。訓練孩子做家事,真的比自己挽起衣袖做家事還要辛苦,不少父母乾脆自己做,但往往也就因此錯過訓練孩子做家事的黃金時期。等孩子到了青春期,才發現叫不動、不願做、做不好,一個個變成懶惰公子哥、生了嬌貴公主病。 其實,訓練孩子做家事,真的比自己挽起衣袖做家事還要辛苦。首先,我們必須花費更多的時間,仔細為孩子分解動作、示範每一個步驟。再來,還要花費很長一段時間,陪伴與監督孩子,確定他們是否能上手。直到孩子能獨立作業時,更要長時間忍耐孩子粗糙的做事品質,不時以討人厭的「品管員」嘴臉要求他們改進、重做、再練習,往往弄得雙方氣氛僵擰,但父母還必須以高超的智慧控制自己的脾氣,進一步去思考怎麼說、怎麼要求,孩子才聽得進去、而能欣然接受。孩子接受之後,三不五時還是會偷個小懶、鑽個漏洞,父母必須維持長時間的叮嚀與監督,才可能確保孩子在長大成人之前,學會並做好每一件家事。
 
教孩子提前規劃
「提前規劃」是人生中極為重要的能力,關乎一個人責任感的建立、能讓人有效行事,以及大大降低失誤的可能。於是,只要時間允許,我都堅持孩子必須練習在做每一件事情前,務必得先想一想,該怎麼進行?什麼時候進行?要準備什麼物品?必須跟誰聯絡?…… 教導孩子預想+計畫,父母放手又放心
孩子本來就是獨立的個體,而我們對孩子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將來有一天,我們「能放心的讓孩子從我們身邊離去!」孩子的生命本來就不會和我們重疊,把生命的主權交還給孩子,不是一朝一夕造就而成,而是利用每一個機會、每一件小事,引導孩子為自己「預想」,逐漸養成「規劃與部署」的能力!
 
帶孩子接近大自然
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特別是在心靈浮動的少年時光,在在需要大自然的薰陶與洗滌心靈的力量!一定要無視「民意」之反彈、無畏孩子日漸沉重的課業壓力,絕對要排除萬難,在每個季節,持續地帶孩子爬山、健行、擁抱大自然!
 
感恩教育,從體認父母的辛苦開始
一定要讓孩子清楚理解父母為他們一路成長的付出與犧牲, 這樣孩子才會懂得感恩,也才可能想到要用實質的行動來孝順父母甚至將來在社會上也會成為懂得回饋有恩於他的人。
 
事前提醒和管教
與其事後責罵,不如事前規範;要避免事後生氣,一定要事前管教。做好預先設想的工作,不僅省事,更能讓孩子學習在每一種情境中做好自我管理。事前預告、約定與管教,讓孩子能做充分預備,是避免現場產生混亂的最有效方法,也是最輕鬆的管教之道父母在每一種非例行性的狀況發生之前,一定要有「預想」的能力,也就是針對每一種狀況,孩子可能產生的反應,做一番沙盤推演:
孩子可能會出現哪些不適當的行為?該如何防止?
孩子可能會說出什麼不禮貌的言詞?該如何提醒?
這些原則提醒完之後,最重要的是跟孩子約定當場的提醒方式以及事後的處罰方式。因為在外作客,為顧及孩子的顏面,爸爸媽媽不方便當場責罵,但如果孩子忘了約定,不守規矩,失控忘我,該如何當場提醒?
跟孩子約定,看我的眼神很嚴厲時,就要注意自己是否不守規矩;如果我走到身旁拍一下肩膀,就要注意,已經很過分;如果讓媽媽在手臂上輕捏一下,就是回家後會被處分。而處分的方式我也會事先講明,被我輕捏手臂三下,回到家之後就會被剝奪一些該有的權益。但如果表現良好,也會在事先跟他們言明,能得到什麼樣的獎勵,以激勵他們在當場做好自我管理。
 
關於3C使用
玩線上遊戲的時間已到,孩子卻捨不得離開,爸媽要做的就是嚴正而堅定、不帶笑容、但更不帶情緒的提醒孩子:「時間已到,請關機!」
如果孩子仍舊無動於衷,則請繼續「更嚴正、更堅定、但仍不動怒」的「重複」這一句話,並提醒孩子再不關機就會依照家規處置:「時間已到,請關機!若不關機,則依照規定三天禁止玩電玩。」
如果孩子仍然無動於衷,則一定要拿出魄力直接上前關機,並切實執行處罰,三天不允許孩子玩電玩,並切記:絕對不要在事後因著孩子的死纏爛打,或是以將功贖罪的方式,又破例讓孩子玩起電玩。
 
十三歲以上的孩子,絕大多數都會以臉書作為社交工具,而有手機的孩子,甚至更依賴line。這是現代青少年社交的主要模式,如果孩子自覺跟不上同學的腳步,一定會有強烈的被孤立感。青少年非常重視是否能打入同儕的社交圈裡,所以我贊成我家國中高中的孩子使用。但是青少年自我控制力尚未成熟,多數青少年還是必須仰賴父母訂定使用規則,並適當監督,才能讓他們藉由網路社交工具來維持社交網絡,而非干擾到自己的學習與生活。此外,衝動又缺乏判斷力的青少年在複雜的臉書環境中,很容易犯下輕易洩漏自己的個資、輕易相信不實消息、盲目散布謠言、隨意批評別人、捲入網路霸凌,以及隨意與陌生人交往等錯誤。雖然臉書環境對青少年而言充滿了這麼多危機,但是根據調查,卻有四成的青少年不希望父母成為他們的臉友,這是因為這個年紀的孩子開始希望保有一部分的隱私,想自由自在的在臉書裡探索,不希望自己的生活被父母追蹤,或是擔心父母會亂留言、東管西管太囉嗦,讓他們在同學面前很沒面子。到底父母該不該成為青少年的臉友呢?答案當然是:即使孩子不希望,但還是應該!而且是在一開始允許孩子申請臉書時的第一個條件。
父母在孩子的臉書裡要做一個聰明又沉默的「透明人」—隨時存在,但又不讓孩子感到存在;隨時監督,但又不讓孩子感受到壓力;掌握動態,但絕不讓孩子感受到被侵犯。
要當孩子的臉友,請做到以下幾點:
●絕對不留言。
●不要參與孩子和同學之間的討論。
●不要常常按讚,否則會讓孩子感到我們如影隨行,反而讓孩子反感
●千萬不要一發現孩子有不當發言,就沉不住氣立刻開罵,這樣會讓孩子知道我們隨時在監控他的臉書。要聰明地找時機、儘量不著痕跡地點出來,然後再重新強調使用臉書注意規則。
●定期以孩子的名字或是暱稱google搜尋孩子在網路上的動向
 
而當孩子有資格申請臉書時,務必與他先訂定以下的使用規則,若不遵守,必須訂定罰則:
●不可加入不認識的臉友。
●臉友名單要讓父母知道。
●不使用髒話或是不文雅字句。
●不在臉書上公開批評同學朋友。
●絕不洩漏別人的隱私或是負面的事件。
●不參與網路的言論霸凌。
●不散布或轉貼不確定的消息。
●不散布或轉貼情色圖片或是訊息。
●在規定可使用電腦或手機的時間上臉書。
●禁止邊做功課邊使用電腦或手機。
 
十三十五少年郎使用「智慧型手機」,多半「不太智慧」!因為看不出一個小學生、國中生非得有「智慧型手機」的迫切需要,因此,在孩子中年級時,我就曾和他們討論,並將下面的結果拍板定案:
●國二可以擁有手機,但是不需要智慧型手機,只要能打通、接通的電話即可,主要功能在於「和家人朋友聯絡」,若要上網,請回家之後使用家庭電腦。
●最早「高一」才可能提供智慧型手機。
 
處理學校帶回的抱怨
面對孩子的抱怨,處理三步驟如下:
一、同理與擁抱:
聽孩子訴苦,同理他的委屈,給予溫柔擁抱,說:「我知道你有委屈,媽媽很心疼寶貝!」
二、客觀聽故事:
傾聽孩子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說一次,但不要全然相信,也不否定。但要花一點時間去詢問相關的人,以求得事情的全貌。
三、解決問題:
最重要的是引導孩子解決問題,以預防同樣的事情再發生。而不是用情緒帶著他還以顏色
 
以下幾句話能讓孩子感覺父母和他站在同一國,因此能立即解除心防,敞開心門,打開耳朵,讓父母有機會與他進一步對話。
「我知道你之所以這樣做,有你的理由……」
「任何人都可能犯這樣的錯誤……」
「我看得出來,你因為(傷害了別人)自己已經很難過……」
「我相信你若是知道事情會變成這樣,你也不會這麼做……」
「我知道你……,換作是爸爸媽媽也很可能會這樣做……」
arrow
arrow

    Memph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