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8035214500473.jpg

節錄自書中感到受用的片段。供日後自己回顧。
 

男性「視而不見」的習慣
男性會在一瞬間果斷地鎖定遠方的目標。因此,去廁所的時候,只看得見廁所;去洗澡的時候,眼裡只看得見浴缸。男性絲毫不會注意到,要把眼前髒的茶杯順便隨手拿到廚房,把剛剛脫下的襯衫順手拿到更衣室。結果往往是沒有做完就撂下不管、脫完衣服擱著、東西放著不收,養成一堆視而不見的習慣。由於缺少「看近」的習慣,在家裡即使再優秀的男性腦,仍隱約有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覺;淪為「經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的男人」這樣的印象。若想為兒子的頭腦扎下男性腦風範的根,唯一能做的就是包容他的弱點。因此,首先,容許兒子一輩子都會「心不在焉」和「視而不見」。這就是《兒子使用說明書》最基本的重點,也可以說是教養兒子的第一條法則。「為兒子好,多少需要教他守紀律」,雖然有這樣的觀念也不錯,但是不該指望達到跟女性腦一樣的水準,也別因爲受挫而發脾氣。當母親的需要銘記在心的是,即使兒子不去做是因為沒有做的意願,或者缺少細心的體貼,都不代表他的品格較差,一切只是因為頭腦辦不到而已。

比起「自己」,男孩子則傾向於熱烈地關注「對象」,把自己擺到一旁,首先熱衷於「母親」這個對象。漸漸地,男孩子所著迷的範圍會從玩具、運動、拓展至宇宙等面向,儘管如此,在正式進入自我身分認同的青春期之前,大腦仍以「一心向著母親」為最根本的基礎。換句話說,在人生的最初階段,男性腦所認定的「自我」是完全交付在母親身上的。這也說明兒子總是離不開媽媽的緣故,那份「完整的愛」使男孩子覺得自己少了母親就會活不下去。

男孩子的房間多少有點散亂其實比較好;比如說,那邊有消防車、這邊有堆高機這樣的組合。做母親的要是提醒:如果想拿出第三個玩具,就要把其中一個先收起來喔,如此叮嚀兒子好好收拾的話,可能就很難把男孩子教養成男子漢了。「放任散亂」對男孩而言是最棒的英才教育。房間亂七八糟這件事,就算其他人嫌東嫌西,只要說「是為了把兒子培養成天才」笑著帶過即可。

祖父和父親的角色意外地重大,讓我們多花一點心思,增加兒子與「成熟男人」相處的時間吧。

我想給男孩子一個「永恆的遊戲空間」;這個空間也能稱為「工坊」,不論是花了多少個月用積木建造的東西,都能在此「創造再破壞」。想培養發想能力需要有一間「不需要收拾的房間」。對頭腦而言,重要的是「想像」與「實行」不斷地交互重複。可以這樣試試、那樣試試」→「回到家後馬上實際去試做」,這樣的反覆動作,會逐漸造就頭腦超群的創造力。一旦有「別人不能碰、可以一直保有的地方」,男孩子的空間認知力就會顯著地提升;情緒也會更安定、集中力也更好。

總之,男孩子就是全神專注於認知「遠處」的事物,把「近處」的一切完全交給母親、依賴母親。可以說把自己全部的生命交付給母親掌管,然後整個人著迷於遠處的玩具、汽車、電車等。

直接允許兒子撒嬌。基本上,只要他希望的事情都不會說「No」。即使無法實現的事情,至少也會設法照顧到他的心情。兒子到了上高中的時候,還會撒嬌地叫我幫他穿襪子呢。我選擇不讓自己當個嚴格的家長,而是利用「奇幻冒險故事」;奇幻冒險故事會教導男孩子的頭腦認識「社會」、「不公平」、「忍耐」,同時喚起他的「使命感」。 撒嬌和讀書是基本的組合。尤其男孩子在九至十二歲之間,更必須讀冒險的奇幻故事。在故事當中,我們會讀到眾多的主角遭遇到殘酷的命運,經歷各種失敗;即使輸了、被拋棄了也不輕易放棄,最後還擊成功,拯救世界,獲得了信賴、愛,及榮譽。只要讀過幾本奇幻冒險故事,就會明白世間的嚴酷現實,可以認知到「使命」與「堅忍」的尊貴。

到男孩子變聲為止,他的頭腦與媽媽的頭腦可以用一心同體來形容。如果母親傷心,孩子也會無條件地跟著傷心;母親覺得煩躁,孩子也會煩躁;母親心情愉快的話,孩子當然就開心。做媽媽的可以用情感豐富的母語,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進行親子對話。讀繪本給孩子聽,也能使他的語言功能發展得更成熟。

在養育幼小的兒子的那段日子裡,我曾經以為這樣的日常會永遠持續下去。現在則感嘆時光消逝無蹤,人生如白駒過隙。諸位家長請務必珍惜念書給孩子聽、與孩子相依偎的時間喔。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就他的需要充分地撒嬌。這個世界並不是痛苦的地方。即使有痛苦的事情,也希望孩子能夠明白那是為了榮耀快樂的事而設下的基石。來到世上,一定會遇上寒冷的風。讓這個孩子早早就到幼兒園去上課,從很小開始就接觸到世間不合理的部分。 希望在與我一起的時間裡,兒子至少會感到這個世界仍然是安樂溫暖的地方,我連一秒都捨不得不給他溫暖。

八歲前有多少時間「發呆」是決勝負的關鍵
頭腦內部進行訊息整理的時候,會暫時截斷外界的一切。男孩子在小腦成長顯著的八歲以前,這種發呆時間會頻繁地發生。如果你認同在戶外玩耍、在室內遊戲,以及放手不管經常出現的「發呆」,是培養優秀男性腦的養分,那麼就有必要給予充分的時間進行那些活動。意思就是,一天其實是意想不到地忙碌(儘管從一旁看起來只是在遊戲、發呆、不整理東西等狀態)。

早上不會敏捷地準備上學,不會做功課(連老師出了家庭作業都不知道),對讀書不感興趣,成績也不太好(我認為他的腦子不笨,可是因為老是遲到和忘記做功課而被扣分,所以並不清楚他真正的實力),競跑大致上是排名最後。

「如果是尼特族,一輩子會陪在身邊,那樣應該也不錯呀。」

盡力不要使用命令式的口氣說話。與其說:「好好吃下去」,選擇說:「這對身體很好喔,吃吃看吧」;不說:「快點去洗澡」,而是問:「浴缸的水已經預熱好了,你先去洗好嗎?」;不說:「去做功課」,而是問問看:「功課有沒有問題呢?」

「去做〇〇,因為很帥啊」是相當好用的花言巧語。只要母親判定兒子「很帥」或者「不酷」,就遠遠勝過任何其他招數了。也許比起被其他人教訓,男孩子被母親認為不酷會帶來更多打擊。

「  現在再不回家的話,媽媽就沒有時間煮咖哩了,怎麼辦?」讓孩子看見自己為難的樣子,即便是很難遵從命令口氣的孩子,大多數也會回應:「我知道了,回家吧。」偶爾,兒子在回答時會有別的提議如:「吃炒蛋拌飯就好囉。」我有時也會一邊苦笑一邊答應採用他的意見。

愈是受到依賴,男孩子就愈莊重、有智慧且堅定。

──像甘霖一樣,給予愛的話語。
──不使用命令句。
──依賴孩子做些事情。
──從結論開始展開對話。


男孩子從十四歲開始就會經歷男性荷爾蒙睪固酮的分泌風暴,因此會突然啟動「男性腦」的運作。即使之前熟悉了具同理心的對話方式,這段時期還是會變得冷漠。睪固酮會激起男孩子自我領域的防禦意識及競爭心,因此可能會出現「不要隨便進我房間」、「不要多嘴啦」等小題大作的反應。然而,這些大大小小的情況會一直持續到十八歲為止才告一段落。睪固酮為了促使生殖器官發育成熟,在青春期的分泌量會達到巔峰,但最終會逐漸遞減… 縱使在那麼難以管教的狀態下,母親溫柔的話語仍然會滲透他的內心。不管兒子的反應如何,都希望你不要太在意,堅持實踐本書裡所提出的建議。如果兒子的抗拒過於令人難受,不要著急,等待一段時間再挑戰一次就好了。荷爾蒙的分泌每天都不穩定,到了十八歲,整個狀態就會平穩下來了。

「現在起,你會開始學習許多科目。算術(這最終會變成數學課)、國語、理科、社會……全部都是為了讓你學習看世界的方式。學校會教你好幾種方法。最後,一個人會透過其中的一、兩種方式來看這個世界、活這一生。有人會選擇數學,當然也有人會選擇音樂。 」


男性腦一旦立定志向,生活就會輕鬆。給兒子看到「長遠的目標」。男性腦一旦失去大局,就會墜入黑暗;有的人連活的力氣都會喪失。
 
過度投入的父母。如果家長對於成績一下子歡喜、一下子憂愁,孩子會害怕失敗。家長不能比孩子更失望,或者高興得飛上天,那樣是不行的。不必害怕失敗。人工智慧偶爾會失敗,帶給學習迴路一個衝擊,然後會出現短暫的「混亂」,導致學習時間拉長。可是,這麼一來反而能增進策略的技巧。不允許失敗的人工智慧,應付「例行公事」確實能做得好,但處理「新事態」的能力卻顯不足。另一方面,允許失敗的人工智慧則有能力開拓新的道路。讓孩子能慢慢來、容許他失敗,培養出開發者或先驅者也可以是賢母選擇的路。知道你不需要的地方,也可以說是頭腦為了更聰明地運作而採取的最高手段。在第一章裡也曾提及,頭腦的工作是「快速抉擇每次必要的迴路」;知道不需要的地方,進一步減少選擇項目,就可以打造出聰明敏銳的頭腦。不要害怕失敗。這是媽媽為培養出具備策略能力、勇於走向冒險的男性腦,最關鍵的素養。「必須不害怕失敗、果敢地成長的男性腦」的第一個阻礙,竟然就是眼前「害怕失敗的母親」;這種情形依然存在。 如果失敗了,就乾脆地承認失敗(包括偷取別人的失敗),然後體驗心痛的感受。話雖這麼說,你卻沒有必要感到後悔。我反而希望你相信「今晚,我的頭腦會變聰明」,然後帶著清爽的心情好好睡覺。 「志向高,不執著結果」(失敗也不恐慌,對別人的評價不在意)的態度是好,不過,失敗的經驗要徹底用心去痛記一番,到了晚上就帶著毫無牽掛的心去睡覺。

實際看到小孩子失敗了的時候,父母又該怎麼做才好呢?如果叫你不要責備、也不要失望,是否就不知道該如何回應了呢?「早知道我也〇〇就好了」,這麼說就行了。要說反話:「媽媽要是也陪你一起看學校發的單子就好了。」一邊說一邊忙著找拖鞋。這句話會讓母親與孩子共有這個失敗經驗,在這一瞬間,媽媽在孩子眼中會變成「與自己分擔心痛的人」。在世上,還有什麼比能夠分擔心裡的痛的媽媽更珍貴的?

做父母的需要把自己從績效導向的「成果主義」中釋放出來。對失敗不苛責,對成功不洋洋得意,與孩子共同分擔心裡的痛。即使是孩子失敗了的時候,還是能夠對他說出讚美的話:「那個策略很棒」、「我為你不輕言放棄的精神感到驕傲」。


把「為什麼?」改成「怎麼了?」
問完:「為什麼沒做功課?」,孩子如果回答:「忘記了呀」,也許會令人生氣,可是如果問:「沒事吧?怎麼了?」,孩子還是回答:「忘記了呀」,我們就可以轉為「為了不要忘記,該怎麼做比較好呢?」,從這裡切入以及進行具有建設性的對話。


該如何啟動心的對話,有六種方法:
1. 稱讚
「那很棒呢」、「滿帥的嘛」、「你還會做這個啊?」、「這是你喜歡的歌喔?滿有品味的」、「你的腿很修長呢」、「你穿上那件外套看起來好酷喔」等等,要像戀人一樣去稱讚。

2. 苦勞
對盡了全力的兒子要認同他的辛苦:「做得好啊」、「你很努力喔」、「真的很辛苦吧」、「一定很冷(熱)吧?」、「很重對吧?」。

3. 感謝
感謝孩子幫我們的忙:「謝謝你收下快遞喔」、「謝謝你陪我買東西」、「你幫我把米搬進來囉!真是幫了大忙!」等等。

4. 說出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事物
如果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細微小事分享出來,就會變成一個產生對話的誘因,使對方述說自己的心情,進而能夠編織出心的對話。真的是芝麻綠豆小事都可以拿出來分享。記得:就算不被理睬也不用在意。面對說話對象是男性腦時,這種好似自言自語的獨角戲臺詞(monologue),只有在觸動對方的心弦時才會得到回應。嘗試數次裡只要有一次獲得了溫暖的交流,就可以稱讚自己做得好。

5. 依賴
「幫我試一下咖哩的味道好嗎?」、「今天的火鍋該放什麼好呢」、「視訊會議該用哪一種App好呢」、「如果這裡要放個書架,你覺得用什麼顏色的好呢?」等等,三不五時就拜託兒子,也是好的嘗試。此外,也建議父母問問孩子對於社會事件有什麼看法。「九月的新生真的能如期入學嗎?」、「你怎麼看川普總統呢?」類似這樣,把社會事件變成聊天的話題。當腦袋可以暫時擱下家事或家庭問題,彼此之間的對話就會意外地活潑起來。

6. 傾吐抱怨
「真難過,安慰我一下吧」、「好累喔,動不了了」,即使是當母親的,也可以這麼說。跟孩子討一個抱抱,或者讓孩子讀繪本給自己聽都好。
 
如果缺乏「確信」,就容易變成為了追求「認同」或「讚美」,為了「他人的期望」而活的人。如果按照他人的期望來生活,就會永遠缺乏「確信」;而不停追求外在的「認同」,則會使人生活在心靈飢渴的地獄之中。
 
媽媽用自己全部的生命成為兒子的依靠,以慈愛無微不至地扶養他長大,但最後那個生命還是得交回給兒子本身。為了他自己的使命,他必須冒著生命去履行。當男孩子的媽媽這件事是多麽殘酷的現實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emphis 的頭像
    Memphis

    Adventure with Henry

    Memph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